5月13日至15日,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吴越申率联合调研组赴山东省日照市、威海市开展陶瓷产业专题调研,重点围绕产教融合、产业升级和文化创新等领域进行深入考察。本次调研旨在探索传统陶瓷产业转型升级新路径,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深化产教融合:构建"艺术+技术+文化"人才培养体系
5月13日,吴越申常务副理事长一行来到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开展调研。校长杜琳、科研处处长李杰、文旅学院名誉院长耿大海、副院长刘萍等院校领导陪同调研并介绍情况。调研组先后实地考察了该校陶艺工作室、釉料研发实验室和3D打印实训中心,现场观摩学生工艺美术实践课程。该校正着力打造"艺术+技术+文化"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将日照黑陶非遗技艺融入专业教学、联合本地企业开发红黏土环保材料等创新实践获得调研组高度评价。"职业教育必须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吴越申指出,"陶瓷专业改革要突破传统教学框架,以数字化转型为突破口,培养既懂技艺传承又具备国际视野的新型人才。"
在职业技能评价体系建设方面,调研组重点考察了该校陶瓷职业能力评价的软硬件培训认证体系,强调行业认证需兼顾传统与现代标准。"职业认证是打通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最后一公里'的关键环节。"吴越申表示,协会将支持该校完善评价标准,构建覆盖设计、生产、电商等全产业链的能力认证体系。
双方还就联合开展陶瓷领域职业培训、建设专家库等达成合作意向,将依托学校外语学科优势,探索"陶瓷+跨境电商"特色培训项目,助力"山东手造"走向国际市场。调研期间,文旅学院副院长刘萍、党总支副书记王庆庆等就具体合作项目进行了交流。
推动产业升级:探索"文化+制造"双轮驱动新模式
5月14日至15日,调研组赴威海爱威瓷业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开展调研。威海爱威瓷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苏昭晰全面介绍了企业在文旅融合方面的创新实践。
在产业园内,调研组先后走访了工厂、文创展示中心及陶艺体验区,对该企业构建的"文化+制造"双轮驱动产业模式给予充分肯定。园区不仅保留了传统工艺的活态展示,还创新融入了非遗技艺传承、大师工作坊、小微企业孵化等多元业态,初步形成"研产销体验一体化"的产业生态系统。
在随后召开的产业研讨会上,吴越申与山东省陶瓷协会轮值理事长刘景义、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黄兴远、副理事长殷书建等业内专家围绕传统陶瓷产业转型升级展开深入研讨。针对企业提出的成本上升、同质化竞争等行业痛点,吴越申强调要通过"三个导向"破解发展难题:向科技创新要效益,重点突破特种陶瓷、环保材料等高端领域;向文化创意要价值,强化品牌IP开发和场景化体验;向资本运作要空间,盘活存量资源,激发产业潜能。爱威瓷业提出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升级计划引起热烈讨论。该计划拟引进文旅投资机构,打造陶瓷主题沉浸式艺术体验空间,构建"工业旅游+科创孵化"综合体,获得调研组一致好评。吴越申特别指出:"陶瓷文旅要超越简单观光,打造有深度参与感、有知识价值的体验经济,让消费者成为文化传播的积极参与者。"
凝聚发展共识:构建多元协同创新生态
座谈交流会上,吴越申与山东企业家共同探讨区域陶瓷产业发展路径。吴越申在总结时强调:"陶瓷产业要走跨界融合之路——融合新技术、新设计、新资本。协会将充分发挥平台作用,推动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让传统工艺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通过本次调研,山东陶瓷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更加清晰:在人才培养方面,职业院校正成为技艺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枢纽;在产业发展方面,"文化创意+科技创新"的双轮驱动效应日益凸显。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引领下,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始终秉持专业理念,与山东陶瓷产业界同仁同向而行。协会将充分发挥行业纽带作用,深入贯彻政策精神,与各方共同探索产业提质升级路径。期待在携手奋进中,山东陶瓷产业不断激发新动能、迈向新高度。
注:本次调研得到了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和威海爱威瓷业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与配合。